(宽达律师成功案例)案件警示:虚假合同背后的骗局:警惕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
近期,福建省福清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涉嫌合同诈骗而驳回的民事案件。案件的经过和相关警示内容再次提醒我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应提高警惕,防范金融诈骗。
案件经过
1. 事件起因
江苏某科技有限公司(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林某及其经营的美容店偿还代偿款近五万元、担保服务费1千多元,以及违约金、律师费等共计数万元。原告称,被告因经营需要通过平台贷款,并签订了相关担保合同,但贷款逾期未还,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
福建宽达福清律师事务所陈纪豹、郑吓华受林某委托代理本案。
2. 被告辩解
林某辩称,其并未真实参与相关贷款和担保协议的签订。此前,其向合作伙伴黄某提供了身份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银行账户信息,但这些信息被对方恶意利用,签订了虚假的贷款合同。林某表示,涉案资金10万元曾汇入其账户,但她在对方指示下将款项转至黄某的个人账户,误以为这是对方公司的资金流转需求。
3. 调查发现疑点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可能存在以下犯罪行为:不法人员利用合作伙伴的信任,获取其身份信息并在网络平台申请贷款;编造“公司上市需要流水”的理由,让受害人误以为是在帮助对方完成资金操作;实际上,贷款资金被不法人员占为己有,并未偿还,导致受害人卷入违约纠纷。
4. 移交公安机关
根据案件线索和证据,法院认为此案已超出经济纠纷的范围,涉及经济犯罪。林某已向公安局报案,公安局决定以诈骗立案侦查,法院依法裁定驳回原告的民事起诉,并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
福建宽达福清律师事务所提醒与警示
1. 谨慎对待身份信息的提供
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营业执照、银行账户等重要资料,避免被他人恶意使用。
2. 谨防异常资金操作
对于不明目的资金流转要求,应提高警惕,特别是涉及高额转账或“过账”操作的行为,可能隐藏诈骗风险。
3. 遇事依法处理
一旦发现疑似经济犯罪,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靠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避免事态扩大。
4. 提高法律意识
签订合同或协议前,务必仔细阅读相关条款,确保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及自身真实意愿。
总结
这个案件提醒我们,金融诈骗手段多样且隐蔽,容易利用人际信任和经济活动中的疏忽制造损失。增强法律意识、保持警觉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关键。若遇类似情况,应立即联系律师或相关部门,共同维护合法权益。